朱元璋为何不传皇位给有能力的儿子朱棣,却传给无能孙子朱允炆?
没法传呀,怎么传?朱棣排行老四,哪怕他是嫡子,但他前面还有二哥朱樉,三哥朱棡,也是嫡子,这也轮不到他呀!
没法传呀,怎么传?朱棣排行老四,哪怕他是嫡子,但他前面还有二哥朱樉,三哥朱棡,也是嫡子,这也轮不到他呀!
洪武元年的春天,朱元璋站在南京城的聚宝门城墙上,风把他的龙袍吹得猎猎作响。他盯着眼前的长江——这道宽得能跑马的江水,像一条银色的丝带,把南京裹在怀里。身后的紫金山郁郁葱葱,像一排站岗的士兵。他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,问身边的刘伯温:“先生,你说南京和西安,哪个更适
永乐二十二年,朱棣在榆木川咽下最后一口气。这位征战一生、开创大明盛世的帝王,临终前最放不下的,不仅是江山稳不稳固,更有自己的两个儿子——太子朱高炽太软,汉王朱高煦太烈。
明朝初年,应天府(南京)城里,宰相白文弼的府邸,原本是满门清贵。白宰相的妻子白夫人,长得那叫一个端庄秀丽,是出了名的美人儿。谁也没想到,这份美貌竟成了祸根。
永乐二十二年,榆木川的寒风里,朱棣弥留之际反复念着两个儿子的名字。他不会想到,死后才两年,那个曾在战场上护他周全的次子朱高煦,会死于自己最疼的孙子朱瞻基之手,死状惨烈到载入史册——300斤铜缸焚身,连全族都没能保住。
你敢信吗?郑和率领的两万多人、横跨印度洋的超级舰队,船上居然一个年轻姑娘都没有。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,船队里专门腾出一艘船,装的全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婆婆,其中还有不少接生婆!郑和为什么要这样做,他到底在打什么主意?如果这事放在今天,估计网友会炸锅:“几万个壮小伙漂
如果说郑和的船队是明朝的“海上巨无霸”,那么它的突然停航就像一艘巨轮在全速前进时突然熄火——没有预告,没有解释,只留下满海浪花和后世的无限猜测。这位带着200多艘船、2.7万人的“航海界顶流”,为何在七次远航后突然“退圈”?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持续28年的“
你敢信?600年前的超级航海天团,放着年轻妹子不带,整艘船塞满老太太!这操作比宫斗剧还烧脑,郑和到底在下什么大棋?
1403年的南京紫禁城,明成祖朱棣正对着满朝文武拍桌子:“朕要编一部囊括古今、碾压前朝的超级百科全书!”台下大臣们面面相觑——这位靠“靖难之役”上位的皇帝,刚把建文帝的《太祖实录》烧得只剩灰烬,现在却要搞“文化复兴”?这操作,像极了现代企业家一边删差评,一边高
永乐十八年,九五之尊的明成祖朱棣,竟对一名乡下女子的下落,下达了一道匪夷所思的诏令:将天下数万名出家妇女,全部抓捕入狱,逐一审讯。这一切,只因为那个名叫唐赛儿的女人。她曾是被逼到绝境的农妇,却摇身一变成了数万起义军的“圣母”;她分明已被官军生擒,镣铐加身,押赴
宣德元年,京城的街巷还没从新皇即位的喜悦中缓过神来,一件事却悄悄传开了。
当他冲进皇宫时,东宫方向正腾起黑烟——那火只烧了朱允炆的寝宫,连隔壁的文渊阁都毫发无损。
在中国历史长河里,明朝是个格外特殊的存在——它是最后一个由汉人执掌的大一统封建王朝,276年的国祚里,既有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的铁血,也有“郑和下西洋”的辉煌,更有内忧外患下的无奈落幕。今天,我们就翻开这本厚重的明史,从放牛娃朱元璋的逆袭说起,看这个王朝
“朕死,无面目见祖宗,自去冠冕,以发覆面,任贼分裂,无伤百姓一人。”1644年4月25日,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前的遗言,为明朝276年国祚画上了悲壮的句号。这位中国历史上罕见自尽的帝王,用生命践行了“君王死社稷”的信念。而这一悲剧性场景,与明成祖朱棣“天子守国门
然而,若论及在当代社会,尤其是在大众文化领域和公共话语中,哪一个朝代所引发的关注、讨论乃至“偏爱”最为显著,明朝(1368-1644)无疑是一个突出的答案。
靖难之役,这场皇位争夺战让整个大明朝陷入了战乱,明成祖朱棣的登基是内战的结束,也是清算的开始。
咱们习惯了家国一体,可你有没有想过,同样是分裂上百年,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“汉族”,没像欧洲一样分裂成互不相认的好几个民族?你看法国、德国这些地儿,几百年分裂下来,文化、血统全都折腾成了两个样。可我们呢?依旧一个“汉”,不管是南还是北,吵吵嚷嚷最后还能坐一起吃顿
朱棣夺位后,朱允炆两个儿子的真实下场!一个消失一个变"傻子",比电视剧还惨!
1420年,明朝永乐十八年,山东蒲台县发生了一件令明成祖朱棣寝食难安的大事。一位名叫唐赛儿的女子以白莲教为旗号,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。她自称“佛母”,能预知未来,更有传言她刀枪不入,法术高强。最令人震惊的是,这位女起义领袖在被朝廷俘虏后,竟然神秘消失,成为
中国古代对外交还是很看重,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就分析了邻国间相互依存、荣辱与共的特殊关系:“夫国之存也,邻国有焉;国之亡也,邻国有焉;邻国有事,邻国得焉;邻国有事,邻国亡焉。”